办理结果分类:A

                                            是否公开:公开

 

  

云政研发2020〕24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关于云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

0679号建议的答复

 

吴渔琛等10名代表:

根据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统一交办会和代表建议改办协商会安排,您提出的《关于加快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发展的建议》(第JY100013030679号)交由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主办,省自然资源厅、水利厅、科学技术厅、文化和旅游厅、农业农村厅、能源局和玉溪市人民政府、红河州人民政府、楚雄州人民政府协办,现答复如下:

一、加快红河谷—绿汁江流域发展意义重大

云南是中国干热河谷面积最大的省份,现有干热河谷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干热河谷总面积的50%。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干热河谷区发展工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推动,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干热河谷区发展。在今年820日召开的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第16次会议上,阮成发省长专门听取了云南干热河谷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的汇报,并强调,要着眼长远,深入谋划干热河谷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开发布局,聚焦重点区域,试点探索、总结经验、稳步推进,实施提水增效工程,大力提升干热河谷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更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引进有实力、有情怀的企业,完善扶持政策,创新开发模式,推动高水平、集约化发展,实现企业、农户等各方互利共赢;要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干热河谷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打造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的增长极。

正如您在建议中提出的,红河谷—绿汁江流域是云南省热区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流域路线长、地域广,涉及玉溪、红河、楚雄3个州(市)17个县(市、区),高原、高山、高差特征明显,具有用地储备丰富、可挖潜用地总量大,自然气候独特、适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小、满足安全生态条件,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文化多元、自然资源丰富等发展优势,但长期以来,该区域存在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产业发展低端化等问题。加快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发展,既是推动云南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云南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具体实践,也是促进干热河谷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抓手,对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加快红河谷—绿汁江流域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关于坚持规划引领方面

玉溪市于20178月编制完成了《玉溪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规划(20162030年)》,围绕红河谷—绿汁江热区的特色高效发展这个总体目标,提出了“中国干热河谷特色农业经济带、红河流域绿色生态文明示范区、康养宜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3大总体定位,“综合开发、产业先行、水路并举、配套跟进、流域协同”5个核心战略,并从农业产业发展提升、文化旅游发展、特色村镇建设、生态与综合防灾、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5个模块规划推进,规划项目共计704个,计划总投资2141.2亿元,2017年—2019年,市级财政投入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资金1.08亿元,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52.88亿元,县级投入5000余万元;围绕总体规划,玉溪市农业农村、水利、文化和旅游等部门编制了专项规划,涉及的4个县也编制了行动计划或工作方案。红河州政府印发实施了《红河州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范围为红河沿岸的8个县(市)22个乡(镇)和2个农场,围绕脱贫攻坚、特色产业、生态环保、民生改善四个方面,提出努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着力促进三产融合发展、聚力促进开放合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致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7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州级相关部门也组织编制了专项规划。楚雄州将绿汁江流域生态旅游带纳入《楚雄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三核三区两带”中“哀牢山-绿汁江旅游经济带”进行重点打造;双柏县围绕把绿汁江流域发展成为东部主要经济增长带、群众脱贫致富示范区和红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目标,制定了《双柏县绿汁江流域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22020年)。

按照国务院20156月批复的《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空间管制政策分区开发要求,绿汁江区域为全省和滇中地区生态保育区中的区域绿地,具有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是我省重要生态空间。今年826日,省政府印发《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范围包括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全境及红河州北部7个县(市),共49个县(市、区),尽管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未纳入规划,但流域涉及绝大部分县(市、区)进入规划范围。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和《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云发〔20207号)要求,跨行政区域的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由上一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报同级政府审批,同时鉴于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尚未纳入《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和《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暂时尚未纳入省级规划进行统筹。我们赞同您提出的“以多规合一的理念,抓住国土空间统筹规划契机”有关建议,下一步工作中,一是省自然资源厅将在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工作中,组织滇中城市群、沿边开放城镇群、九大高原湖泊等重点区域或流域的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更大区域进行研究,发挥好规划对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二是建议玉溪市、红河州、楚雄州政府及自然资源部门开展红河谷—绿汁江热区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工作,在融入前期规划研究成果的同时,将专项规划期限与国土空间规划同步到“2035年”,并纳入所在州(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三是建议玉溪市、红河州、楚雄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统筹布局红河谷—绿汁江流域产业结构的同时,坚持生态优先,划定生态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立起流域经济社会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

(二)关于强化组织领导方面

近年来,玉溪市、红河州、楚雄州以及相关县(市、区)高度重视红河谷—绿汁江流域发展,坚持统筹推进,着力搭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玉溪市于20176月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建设组、交通设施建设组、水利设施建设组、农业产业建设组、旅游产业建设组5个组,市直有关部门和流域涉及的4个县及乡镇均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多次开展专题调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并进行跟踪督促问效。红河州2016年起就启动红河谷开发开放带建设工作,将红河谷开发开放带纳入全州“十三五”期间“一核、两区、三带”总体空间布局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由州委副书记任组长,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州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规划区范围内的8个县(市)也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并积极推进相关工作。楚雄州高度重视绿汁江流域综合开发工作,双柏县于20118月提出绿汁江流域综合开发决策部署,2012年成立了绿汁江流域综合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加快推进绿汁江流域综合开发。

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就深化区域合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加强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紧密合作,推动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对外开放、改革创新等协调联动,鼓励成立多种形式的城市联盟,建立健全上下游毗邻省市规划对接机制,协调解决地区间合作发展重大问题,完善流域内相关省市政府协商合作机制,推动上下游地区协调发展。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云南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拓展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各地区联动合作,引导建立跨州(市)重大问题协调机制,有序发展跨州(市)行业协会商会,鼓励组建跨州(市)合作平台。鉴于目前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尚未进入省级相关规划,我们认为从省级层面建立区域发展领导机构,成立省级牵头协调推进议事机制和联席、联动会议机制的时机暂不成熟。为进一步加快红河谷—绿汁江流域发展,建议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和《云南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相关要求,玉溪市、红河州、楚雄州加强横向联动协作,建立跨州(市)协商合作机制,构建流域基础设施体系,严格流域环境准入标准,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推进流域产业有序转移和优化升级,推动流域相关地区协调发展、合作发展。

(三)关于夯实发展基础方面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流域内高速公路网建设步伐加快,大戛高速(大开门至新平县城段)建成通车,元江至蔓耗、元阳至绿春、蔓耗至金平、建水(个旧)至元阳4条高速公路预计年底建成通车,玉楚高速加快建设、预计明年通车,永金高速开工建设,玉磨铁路加快推进,昆明至河口全线开行“复兴号”动车,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流域内建制村实现道路硬化全覆盖。今年6月,省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云南省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工作推进方案》,明确了10项在建项目、10项新开工项目,其中,玉磨铁路预计2021年底建成通车;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今年底将建成高速公路3000公里以上;县域高速“互联互通”工程完成后,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7215万公里,127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滇中城市群城际铁路“十四五”建设规模约450公里,力争年内规划取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大滇西旅游环线打造“8字形”3200公里大环线,包括交通、文旅等方面。此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加快推进,流域内接外联水平也将逐步提升。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玉溪市组织实施五大类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受益人口达到16.7万人,实施9座中小型水库及配套工程建设,治理河段13个,完成高效节水项目18件,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24万亩;根据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水网保障规划,“十三五”期间,红河州启动建设中型水库13件、小型水库22件、河湖水系连通工程11件、灌区工程7件、农村人饮巩固提升27件,目前已完成投资14.13亿元。从省级层面看,云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中涉及红河谷—绿汁江热区的项目有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治理、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重点水源工程、引调水工程、大型灌区、乡镇抗旱水源工程、城市备用水源工程、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其中重点水源工程中的白沙河水库为《云南省水利发展规划(20162020年)》拟建项目,十里河水库、亚泥河水库等中型水库计划纳入“十四五”规划。下一步,省水利厅将加强对拟纳入“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的指导,并积极与水利部对接,争取涉及红河谷—绿汁江热区的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省农业农村厅将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强化红河谷—绿汁江热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等加强农业生态保护,通过大型沼气等提高农业资源使用效率,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扩大流域职业农民队伍。

(四)关于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方面

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提出不断提升和深化八大重点产业、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内涵,继续丰富和延伸八大重点产业、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外延,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文化旅游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健康服务业为重点的万亿级支柱产业和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烟草为重点的千亿级优势产业,这为提升红河谷—绿汁江流域产业发展质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契机。

打造“绿色食品牌”方面。云南省花卉和蔬菜两个产业集群建设项目成功入围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每个产业将投资1亿元,连续投资三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安排部署,省级相关部门和流域相关州(市)、县(市、区)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省农业农村厅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支持红河谷—绿汁江热区(大理、楚雄、玉溪、红河4个州市20个县)产业发展,2018年共安排财政资金9.79亿元,2019年为16.38亿元,2020年为19.52亿元,三年间资金增幅达99.3%。从规划布局来看,2018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开展了“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工作,其中红河谷—绿汁江流域涉及的巍山、南涧、禄丰、双柏、峨山等县列入肉牛产业带,弥渡、南华、楚雄、禄丰等县列入花卉产业带,楚雄、双柏、易门、禄丰等县列入道地中药材产业带,巍山、南涧、弥渡、南华、楚雄、双柏等县列入坚果产业带,巍山、弥渡、南涧、新平、元阳、红河、石屏、建水、个旧、金平、蒙自、河口等县列入水果产业带,弥渡、南华、楚雄、双柏、易门等县列入夏秋蔬菜产业带,其它如蚕桑、食用菌等产业带大多涉及红河谷—绿汁江流域相关县,2019年,蒙自市、开远市、通海县列入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新平县、泸西县、巍山县、弥渡县列入“一县一业”特色县。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立足职能,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绿色食品牌”打造等中心工作,继续加大对红河谷—绿汁江热区经济带的支持力度,助力红河谷—绿汁江热区将丰富的自然资源变为经济资源,提升经济带产业发展质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打造“绿色能源牌”方面。近年来,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云南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取得显着成效,2019年,能源产业已发展成为我省第一支柱产业。从相关州市看,玉溪市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元江羊岔街和新平哈科迪梁子、向阳山等3座风电场建成运行,元江甘庄甘坝、北泽坝农业大棚、那塘山和峨山县甸中镇农(林)光互补等4座光伏电站建成发电。截至2019年底,红河谷—绿汁江热区涉及楚雄州南华县、双柏县、楚雄市、禄丰县、武定县5县(市)建成新能源装机76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21.7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0.4亿元,新能源开发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关于红河谷—绿汁江流域水资源、光热资源开发的问题,为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水电开发利用管理的意见》(云政发〔201656号),“十三五”期间,原则上不再开发中小水电;根据供需形势分析预测,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我省适宜地区适度开发利用新能源,按照要求,在我省石漠化、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地区布局风电,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具备水光互补地区布局光伏。省能源局将加快编制完成《在适宜地区适度开发利用新能源规划》,并按要求组织实施,《规划》范围区域外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将根据我省电力供需形势变化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安排,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原则,科学有序地开发建设。

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方面。红河谷—绿汁江流域自然风光、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聚焦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深入实施旅游革命“三部曲”,玉溪市编制实施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建设,抚仙湖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水县、弥勒市成功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今年3月,在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阮成发省长提出拓展大滇西旅游环线空间范围,在原有1600公里西北环线(大理—丽江—迪庆—怒江—保山—德宏)的基础上,新增1600公里西南环线(昆明—玉溪—普洱—西双版纳—临沧—楚雄),形成“8”字形大环线,同时在大环线圈内建设形成若干个小环线,开发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需求层次的旅游产品,最大限度满足不同旅游人群的个性化需要。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正式列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范围,为打造红河谷—绿汁江文化旅游经济走廊,打造国内自驾游黄金线路和知名的热带、亚热带生态旅游与民族风情体验为主的全域旅游新品牌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下一步工作中,省文化和旅游厅将继续指导相关州市科学编制“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切实找准红河谷—绿汁江流域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务实谋划项目,科学编制引领红河谷—绿汁江流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不断开发区域新产品、新业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大滇西发展,努力把红河谷—绿汁江流域打造成为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胜地。同时,积极打造红河谷—绿汁江区域文化旅游宣传名片,结合各类旅游展览、专项推广、联合广告投放等重大活动,加强红河谷—绿汁江线路宣传力度,进一步发挥网络营销交互性优势,积极运用网站、自媒体、社交媒体等媒介,加强传播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做好线下与线上推广的结合,着力构建“互联网+”宣传推广体系,不断提升红河谷—绿汁江流域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打造区域品牌、强化科技支撑方面。在品牌打造上,玉溪市云秀花卉等8个产品评为省“10大名品”,达利食品连续两年名列绿色食品“10强企业”之首,丫眯食品等5户企业评为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11户企业分别入列国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红河州弥勒市获批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远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创建全省唯一以花卉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蒙自市获全国首家“中国石榴城”命名,云南乍甸乳业被评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下一步,省“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开展区域公用品牌注册登记,积极创建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强老品牌传承保护,打造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业品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组织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名企、名品公益宣传。在科技支撑上,2014年,省科技厅支持易门云南林缘香料有限公司建立田禾院士工作站,重点开展冰片生产相关技术研究,特别是目前冰片生产过程中副产品回收龙脑及提纯生产冰片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2019年,省科技厅与中科院昆明分院一道,整合中国科学院建设资金、上海市帮扶资金和省科技厅科技项目资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牵头,与红河县共建了红河山地未来创新中心;2019年,省科技厅支持新平褚氏农业有限公司建立程运江专家工作站,围绕冰糖橙采后保鲜配套技术等重点,研发适用于我国西南高原地区的冰糖橙保鲜库中试生产设备;红河州加大与云南农业大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四川安岳柠檬产业局、北京植物所等院所、高校的沟通协作,逐步形成每个特色优势产业背后都有专家工作站提供技术支撑的格局,目前已建立了袁隆平、朱有勇2个院士工作站,赵久然、凌启鸿、蔡祖聪、李民赞、陈厚彬、任贵兴6个专家工作站,与多位专家教授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完成水稻、水果、蔬菜等产业体系试验站建设12个。下一步工作中,省科技厅将会同流域相关州(市),认真采纳落实《关于加快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发展的建议》中关于科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整合热区科研院所力量,充分发挥红河山地未来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打造红河干热河谷产业发展为示范,集中资源力量推进热区产业带建设,通过种质资源创新、循环农业创新与组织机制创新,在高原特色农业与现代生物产业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切实用科技引领支撑流域境内的高质量发展。

十分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2020831

联系单位及电话:省政府研究室农村处

李海江  0871-6363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