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文山之干”的革命性举措,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要求,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开创了乡村振兴新局面。
守牢“一条底线”,不让一人返贫致贫。坚持“月排查、季研判、年动态”制度,落实好“政府找”。2022年有“三类对象”18015户70906人,已消除风险13986户56323人,风险消除率79.43%。落实“政府找”,大力推广运用“政府救助平台”。累计收到申请件38539件,已办结38494件,办结率99.88%。
建立“两套体系”,工作力度恢复“战时状态”。建立指挥体系。组建了州乡村振兴指挥部及乡村振兴工作专班,抽调人员到州乡村振兴指挥部集中办公,以打仗的作风推进工作落实。建立责任制体系。率先研究制定《文山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工作回归脱贫攻坚“战时状态”。
落实“三项制度”,各类问题销号清零。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全州各级各相关部门“一把手”对整改工作亲自研究、亲自部署,确保问题整改到位。落实整改销号制度。建立到村到户、见人见事的整改清单,全州形成问题整改“一本账”、责任落实“一张网”、整改工作“一盘棋”。落实整改督导派单制。深入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派单,跟踪问题整改。通过采取强有力措施,完成所有问题整改任务。
抓实“四项管理”,人财物监管空前强化。强化资金使用管理。各级财政衔接资金到位18.52亿元,支出资金18.19亿元,支付进度达98.24%。累计争取到上海市援助资金3.84亿元,支出资金3.61亿元,支付进度达94.2%。全州1053个定点帮扶单位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0.29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199个。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全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入库1085个,总投资29.1亿元,开工建设1084个。强化扶贫资产管理。全州共完成扶贫项目资产清理登记350.95亿元,形成资产规模349.18亿元,形成资产占比99.49%,已确权资产规模348.95亿元,确权进度99.94%。强化人才队伍管理。选派10名科级党政干部、75名专业人才到上海进修学习,引进91名上海医疗卫生专家和教师来文山支医支教,培训全州党政干部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371人次。完成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培训和“现场擂台比武”活动。
突出“五项举措”,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全州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5252.52元,增长15.95%。突出产业发展促增收。中央、省衔接资金到位17.77亿元,用于产业资金11.58亿元,占比65%。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生产经营性纯收入2358.73元,增长20.8%。拓宽就业渠道稳增收。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3.84万名脱贫劳动力,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29.71万人,完成任务的103%。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工资性收入11198.11元,增长17.78%。健全“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助增收。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双绑”覆盖率99.85%,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三类人员”“双绑”覆盖率100%。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保增收。全州988个行政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及以上的有954个,占96%。做精做细小额信贷创增收。全州共发放小额信贷3.43亿元,获贷对象7503户。
聚焦“六项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康帮扶方面。抓好“三重制度”的落实,全州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口100%参保并标识。教育帮扶方面。推动控辍保学实现常态清零,全州落实各项学生资助187.37万人次9.86亿元。安全住房方面。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动态监测体系,农村基本住房安全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安全饮水方面。开工建设供水保障项目43件,争取筹集到位资金9.42亿元,完成投资9.28亿元,集中供水率达90.57%。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方面。易地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就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兜底保障方面。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等救助范围,及时足额发放孤儿保障金、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补贴和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惠民惠农补贴。
建成“一批示范”,典型引路建设和美乡村。2022年,启动实施8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17个精品示范村、329个美丽村庄建设。完成省级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1个示范乡镇、15个精品村、101个美丽村庄的达标创建。积极配合民宗部门推进42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