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2-05-27 来源: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强边固防、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在社会治安、民族治理的工作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坚定跟党走,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百姓,成为乡亲们的“贴心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兵支书”。
为充分发挥退役军人的自身优势,培育赋予“兵支书”基层治理能力,云南省军地联合、多措并举,从优秀退役军人中培养基层组织带头人。近年来,近2500名“兵支书”、8000多名“兵委员”已成为云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治理、疫情抗击、稳边固防、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示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军队建设的重要力量。
侧重培养,优先使用
省退役军人厅与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建立联合协同机制,依托“兵支书”建档立卡系统及辖区内登记掌握的退役军人基本情况和现实表现,建立退役军人适用人才库,把学历高、能力强、有干事创业精神的优秀退役军人列为基层“两委”班子后备干部侧重培养。以基层“两委”换届为契机,吸纳优秀退役军人进入基层“两委”班子,着力打造一支政治、作风、能力过硬,敬业奉献的“兵支书”队伍。目前,村(社区)“兵支书”共有2414名,占全省村(社区)比例16.18%,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的中流砥柱。
实战实训,锻造精兵强将
为把“兵支书”培养成多领域专业型人才干部,不断提升“兵支书”综合素质,省级各部门大力组织开展能力提升培训,想方设法、尽全力、多渠道为“兵支书”学习充电搭建平台支撑。2021年,省退役军人厅组织6名“兵支书”走出基层,到安徽、浙江参加全国“兵支书”专项培训学习。
各级基层党委政府根据个人特长,大胆为优秀退役军人提供重要岗位跟岗实训,通过“岗位+技能”的双重锤炼,练就过硬本领,激发工作热情,增强履职尽责能力。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兵支书”因地制宜、自谋发展、自寻增收致富路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涨。在加大力度培育本地传统产业项目的同时,积极探索研究适合本地发展的新兴稀有产业,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村民收入;自学自授种养殖技术,培养专业种养殖大户、农民理论专家、乡村旅游业达人,丰富乡村技能人才队伍;自创生产经营模式,确保项目有市场、产品有销路。广大“兵支书”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创业致富氛围日益浓厚,也让贫穷了几辈子的老百姓看到了幸福生活的希望。
赤诚奉献,建设美丽乡村
做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广大的退役军人投身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赤诚奉献乡里乡亲,建设美丽乡村。
已任十年“兵支书”的佤族汉子赵家清是腾冲市清水乡党委委员、副乡长,三家村支部书记、主任。为让乡亲们脱贫致富,他协调组织开办致富小课堂,近两年举办辅导培训班200余场次,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带领乡亲大胆尝试引进石斛、菊花、金铁锁、半夏等特色中药材种植,组织对870多亩茶山进行部分流转,成立养鸡专业合作社。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变化,把过去闭塞落后贫穷的三家村建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小康村。
大理州漾濞县苍山西镇光明村委会主任魏定奎是一名彝族退伍老兵。2003年退伍返乡时正值村“两委”换届选举,怀揣着要为家乡建设干出一番事业的魏定奎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他制定“党建+产业”、“党建+扶贫”的发展思路,带领退役军人党员、村民重点打造“云上村庄”的生态旅游,守护绿水青山、创造幸福家园。2019年,光明村先后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南省美丽村庄”等荣誉称号。在光明村,像魏定奎这样的退役军人有24名,其中有5人是党员,有4人在村党总支、支部里干事。他们不忘军人本色,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把奉献意识和攻坚精神延续始终。
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春光村党总支书记赵志明是一名参加过老山作战的退伍老兵。回乡后,他成为全村762户农户3245人的专职医生。乡亲们不但要身体好,生活更要好是他的内心期盼。1999年,他改行不当医生当支书,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如一日,他带领群众治理乡村生态环境,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打牢富民强村根基,鼓实村民钱袋子。如今的春光村道路洁净、绿树成荫、群众富裕、乡村文明。
军魂入骨,维护边境安全稳定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有8个沿边州市,25个边境县,111个村(社区)。疫情当下,遏制境外疫情输入,维护边境安全稳定责任重大。640名“边境兵支书”身抵国境一线,冲锋陷阵,严防死守边境每一寸土地,为保护祖国安宁率先垂范、身先士卒。
云南省腾冲市明光镇自治社区属抵边行政村,48.6公里的国境线上有4个界碑、5个中缅边境互市通道,守边稳边任务艰巨,使命如山。疫情来临,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华亮结合自治社区区位条件和境外形势,在5个通道和多条便道、小道卡点排兵布阵,围绕4个界碑的各个通道方向设置5个检查点,实行24小时值守,把入境通道全包围。发动长年在山林中放牧、采药的群众及护边员、护林员为政府收集非法偷越国边境的线索,形成了“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防控局面,维护了边境平安稳定。
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坪山村与缅甸北部山水相连,通道便道较多,边境管控和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在疫情暴发的危急时刻,“兵支书”杨荣旺挺身而出为国守门。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他每天带领民兵队24小时轮班,在山高路陡、林密菁深的边境一线巡逻,一巡就是5个多月。在疫情最严重、边境一线环境最艰苦的时候,他充分发扬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带领民兵解决各种难题,稳定边境、安抚民心。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意志和“守边有我、请党放心”的担当精神成为疫情防控、稳边固防的“急先锋”。
身先士卒,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在独龙江畔、雨林深处,在雪域高原、澜沧江边,26个民族在云南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融合发展。
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云南提出的定位要求,更是对云南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
“少数民族兵支书”在基层民族事务治理工作中,自觉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繁荣民族经济,巩固发展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搭建桥梁纽带。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曼夕村主要居住着布朗族和哈尼族两个少数民族,虽然生活在一个地方,但大家交流甚少。村党总支书记岩坎哨是布朗族,在部队锻炼过的他深知要想让村寨发展好,就一定要搞好民族团结。于是他干脆把家搬进了情况比较突出的村小组。他带动妻子一起学习哈尼话、学做哈尼菜,经常邀约两个民族的群众到家里做客,融入哈尼族群众的生活,互增感情。现在,两个民族群众亲如一家、安居乐业。
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金墩村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是典型的白族传统村落。村党支部书记杨义舒是一名白族退伍老兵,更是一名党性强、觉悟高的共产党员。他将党建、民族团结、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有机结合,带领全村党员向群众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坚决拥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党的正确指引下,传承发扬白族传统文化,团结奋斗,携手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如今,民族团结进步的不悔誓言已深深融入全省各族群众的血脉,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同心共筑中国梦。
弘扬先进典型,树立学习榜样
通过各级组织部门推荐、媒体宣传报道、各种类型的优秀典型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寻找挖掘云南省“兵支书”先进典型事迹,大范围、多角度、全方面进行宣传报道。在全省上下建立崇尚荣誉、尊重军人的良好氛围,着力打造云岭“兵支书”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优秀退役军人加入到“兵支书”队伍。
2021年,在省退役军人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开展的《云南省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学习宣传活动》中,矢志强边固防的“兵支书”余华亮、倾情社区服务的“兵总管”张永宁、俯身基层治理的“孺子牛”王天伦、铸牢边境防线的“坚守者”尹可保都是云南省“兵支书”队伍中的优秀典型代表。他们的默默奉献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更在退役军人队伍中产生共鸣,激发了广大退役军人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归属感。
在2020年走进新时代退役军人——不忘兵之初模范“兵支书”全国微视频大赛中,昆明市嵩明县白鹤村“兵支书”李辉荣获全国二等奖,在全省“兵支书”队伍中树立了榜样;昭通市永善县务基镇捏池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柏开友被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成为全省退役军人的“排头兵”、“领头雁”。
展望未来,全省退役军人工作将继续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兵支书”队伍整体水平,把“兵支书”队伍武装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重要的人力人才资源,让广大的退役军人,人人大有可为。
省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供稿